浙江省化学品安全协会欢迎您!

综合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行业动态综合新闻

不仅规划好建得好 更要运营好体验好——浙江省温州市应急宣传教育体验馆建设运营探究

作者:徐文标 来源:浙江应急管理 发布时间:2025/08/26

摘要

浙江省温州市以应急宣教体验馆为核心阵地推进全民安全教育,推动安全宣传教育从 “说教式” 向 “体验式” 转型,已建成120余家覆盖多领域的场馆,形成政府主导公益型与民间资本市场型协同的运营体系。实践中,温州通过精准定位实现创新,针对特定行业领域员工、学生等不同群体设计场景化体验,并结合地域特点打造差异化内容,提升了安全宣传教育实效。但场馆建设面临引流与参与度失衡、综合运营压力大、专业能力不足、跨区域联动难、内生动力不足等挑战。对此,温州探索破局路径,包括加强政策保障、重视资源整合、优化模式创新、强化专业支撑等,为全民安全教育落地提供了实践参考。

近年来,浙江省温州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宣传“五进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以应急(安全)宣传教育体验馆(以下简称“体验馆”)为核心阵地,推动安全宣传形式从“说教式”向“体验式”转型,推动知识接受方式从“灌输式”向“主动式”转变。

目前全市已建成120余家体验馆,仍保持正常运营约占2/3,覆盖消防、交通、自然灾害、校园安全等多个领域,形成地方政府主导的公益型与民间资本市场型协同互补的运营体系。

在推进体验馆建设过程中,温州各地、各部门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、产业结构类型、事故多发领域等因素,在场馆建设形制、宣教面向群体、主题内容设置、具体体验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。但在实践中,场馆建设运营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,这些问题也折射出全民安全教育落地的深层逻辑。

一、精准定位:从“普适化”到“场景化”

温州市体验馆的核心突破,在于跳出“大而全”的建设思维,转向“精准匹配需求”的场景化设置。这种思路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建设上,更融入了对不同群体行为习惯、接受能力、体验方式的深度考量。

(一)面向特定风险领域

温州市铁投集团正在建设市域铁路S3线的一站式安全体验馆,将轨道交通施工中的危险源通过虚拟技术具象化,在S3线综合管理中心集中设置一站式人员入场服务中心,包含实名制登记区、健康体检区、安全体验式培训区、多媒体安全考核区、入场资料签署区、“一人一码”办理区等,将作业人员需要办理的所有手续集中设置、贯穿其中,让作业人员享受到“只跑一次”的便利,利用虚拟技术、现实互动设备等,将生产安全中常见的风险点、危险源具体化、实物化,摆脱了传统“口头式”“会议式”“集中式”的安全知识灌输。参与者在深入体验的同时,既办结了入场手续,又有效提升了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,从而全面提升了个人的安全素质,也提升了安全培训教育质量和工程项目管理效能。数据显示,事故起数较体验馆设置前同比下降70%。

(二)面向在校学生群体

位于瓯海区的梦多多小镇儿童体验馆,6000平方米空间内打造24个沉浸式场景,其中安全相关场馆8个,包括地震体验馆、消防体验馆、台风体验馆等。儿童通过模拟居家生活、火灾逃生、台风来袭等互动方式,在游戏中掌握逃生技能、避灾常识。该馆作为省级首批研学基地,年接待量约2万人次,通过“每月大活动、每周小活动”(如6月星粉节、11月玩育节)的形式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,形成了特色运营模式。

(三)面向高风险工贸行业

龙湾区应急安全实训基地创新设置了“密室逃脱+实训”模式,模拟8个场景,设计29项通关任务。参与者需完成心肺复苏、有限空间逃生等技能的学习和实操才能通关过卡。该场馆自2023年初试营业以来,已接待近6000人次,其“做错即重练”的严苛设计,有效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应急技能考核通过率。

(四)面向不同功能主题

温州市各地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和实际需求,因地制宜设计建造差异化的不同类型体验馆。在自然灾害多发县(市、区),体验馆重点设计防灾减灾救灾模块,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操练,提升公众应对台风、洪水、地震、滑坡等灾害的能力;而在小微企业密集地区,则侧重安全生产实训内容,强化用电、用气、火灾扑救、有限空间作业模拟等实操性培训,切实解决企业安全痛点。

这种精准差异化的定位模式,既优化了资源配置,又确保了宣教实效。

二、模式探索:公益与市场“双轮驱动”

温州市体验馆建设的实践证明,单一运营模式无法满足多元需求。地方政府主导公益型与民间资本市场型的协同发展,成为破解资源约束的关键。

政府主导公益型。体验馆建设主体往往由应急管理、消防救援、气象等部门主导,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,由财政拨款保障日常运营,免费向公众开放,承担全民安全宣教与应急科普职能。此类场馆覆盖基础应急知识,突出标准化防灾减灾救灾模块,如台风洪水、地震模拟、火灾逃生等。例如,苍南县气象科普展厅面积为85平方米,展厅涵盖气象灾害、气象法规、气象预警等多个板块;同时,设有人工模拟增雨、灾害自救等体验环节,通过互动游戏、模型展示、VR演示等形式,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,让公众深入了解气象科学知识和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常识。

民间资本市场型。体验馆由企业、社会组织投资运营,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或场地补贴,通过企业培训、亲子票务等市场化方式收费,有盈余则有更新提升动力,更有可持续发展动力。位于永嘉县的温州育才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安全教育馆,是由生产教育装备的育才教育集团利用自身优势,依托育才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创建的安全生产宣教基地,先后获评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、浙江省中小学生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、浙江省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、浙江省应急(安全)宣传教育体验馆I类馆等多项荣誉。该馆按照“六有”标准(即有场地、有设施、有人员、有经费、有氛围、有制度)进行安全宣教阵地建设,打造了多媒体宣教中心、应急安全教育馆、安全研学教育空间等多个实体阵地。同时,该集团还利用多媒体宣教中心、红色文化广场等场所,面向全员开展安全大宣教活动,普及各类安全知识。该场馆安全教育年接待能力超10万人次,除接待学生外,还承接企业员工子女夏令营、研学活动、企业内训、政商考察、公益活动等。作为学校和社会单位应急(安全)宣教的有益补充,为全社会应急与安全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。

公益与市场协同互补。在建设运营方面:政府主导公益型安全教育体验馆内容侧重基础防灾知识普及,主要依靠财政拨款,前期资金稳定但审批流程长,导致设备更新较慢;民间资本市场型通过企业自筹和市场化方式获取资金,灵活性高,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,更新实训模块快,但有盈利压力。在传播效能方面:政府主导公益型安全教育体验馆具有覆盖广、基础性强的显著优势,能有效保障基础应急与安全知识的普惠性传播;而市场化运营机构依托灵活的资本运作机制,在专业化实训模块开发上更具响应速度和针对性。二者协同发展,形成了功能互补、层次分明的应急宣教服务体系,既夯实了全民应急与安全素养提升的根基,又满足了不同群体差异化、品质化的实训需求,共同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、主动有为型转变。

三、现实挑战:从“建得好”到“用得好”的瓶颈

温州市的体验馆建设起步较早、基础较好、效果突出,但也存在工作开展不平衡、建设质量有待提高、运营能力后劲不足等问题。这些问题既是温州的个性困境,也是全国同类体验馆的共性难题。

一是综合运营压力大,经费依赖性强。多数场馆运营经费缺口明显,对外部补贴的依赖度高。体验馆运营涉及的人员工资、设备更新维护、场馆租赁、水电物料消耗等成本较高。多数场馆因经费不足,难以维持基本运营。以龙湾区应急安全实训基地为例,其2400平方米空间年运营经费至少需40万元;育才基地虽年接待量达2.5万人次,但因场地大、物料消耗大等因素,仍处于非营利状态,需依赖主办企业补贴。

二是设备老化快,更新维护难。场馆高度依赖电子设备与模拟场景,此类设备易损耗、技术迭代快,维修和更新频率高、成本大。更有甚者,部分场馆设备因长期闲置已无法正常运行。

三是跨区域联动不畅,资源共享难。隐性区域壁垒的存在,限制了场馆服务范围的有效拓展。各场馆各自为战,未能形成统一推广、资源共享的机制,优质资源分散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

四是场馆类型比例失衡,呈现“三多三少”现象。地震、建筑和消防等专业馆偏多,大型综合性体验馆偏少;涉及居家生活风险处置的偏多,涉及工矿商贸等事故多发易发行业(如有限空间、粉尘爆炸等)的偏少;建设内容偏向学生教育的过多,面向企业劳动者和普通民众普及安全防范知识的过少。例如,作为“浙江省首批研学基地”的梦多多小镇可突破区域限制,但多数场馆因区域归属划分,学校难以组织学生跨区参与学习体验。永嘉县育才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主要在周末接待学生,工作日则受限于相关规定,辖区外的学生群体难以组织前往。

五是运营能力薄弱,主动性不足。部分依赖纯政府公益投入的场馆,在当前经济形势下,面临财政投入退坡、经费不足的困境。一些场馆缺乏运营、宣传和科目设计人员,快速迭代升级缺乏动力。部分乡镇街道场馆存在“为建而建”现象,导致利用率、完好率不足。这种缺乏内生动力的纯公益模式,易使场馆陷入利用率低下、设备闲置乃至逐渐废弃的境况。专业人才配备不足:虽然消防救援队员、应急救援员等专业人员技能过硬,但难以长期驻守场馆;而普通工作人员又缺乏系统性、实操性的安全知识培训,导致服务能力与场馆功能定位存在差距。同时,工作人员的主动性、积极性不够,导致有预约则临时启用,无预约则关门闭馆,难以提供稳定持续的服务,甚至陷入恶性循环。

六是公众参与动能不足,场馆引流机制乏力。公众对应急体验馆认知度低、主动参与意愿弱。以龙湾区应急安全实训基地为例,虽被列为“应急趣味打卡点”,且免费开放,但周边万余家工贸企业参与率极低,两年内主动打卡场次不足10场。企业普遍以“时间成本高”“效益不明显”为由拒绝实训,受众群体依赖场馆人员上门推动。学生群体虽需修习安全课程,但因无关升学考核,学校对组织校外实训意愿不足——除永嘉县因有强制要求效果较好外,其他区县学生仅周末自愿参与。其深层症结在于顶层设计缺失:既无对企业安全实训的刚性考核,亦缺乏将学生体验纳入教育评价的机制,致场馆陷入“推广无门”的困境。

四、破局路径:从“单点突破”向“系统集成”进阶

针对现存问题,温州市正在通过多元协作、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等方式寻求突破。

重视资源整合。建立“政府补贴+市场化运营”的良性运营机制。对于体验馆的基础运营成本,由财政按场馆等级给予资金补贴,重点保障人员工资待遇与设备基础维护;积极融入科普场馆序列或领域,作为相关联的一环,共享政策支持和受众群体。场馆推行“基础免费+增值收费”模式:公众参观、基础安全讲解等公益项目免费开放;企业定制培训、深度体验课程、研学套餐等增值服务合理收费,用市场化营收弥补运营资金缺口。针对设备老化快、更新成本高的问题,可由省、市应急管理、消防救援等单位牵头,建立竞标集采、设备共享平台,通用设备及软件带量集采、场馆闲置设备合理调配使用,从而减少重复采购、压低设备使用成本;也可与装备企业合作,以适度广告换取低价采购或低成本设备维护,实现多方共赢。

优化模式创新。体验馆的吸引力不足,很大程度在于内容同质化与体验单一化,科目设计需动态更新并跨主题融合,内容设置从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向应急防护救援体验延伸,更应进一步向应急科学普及方向靠拢。结合季节特点与社会热点及时调整内容设置,同时,开发更多跨界游戏化、娱乐化方式的科目,提升受众的愉悦性、参与性,让应急与安全知识在趣味体验中入脑入心。针对青少年群体,设计集章打卡等“打怪升级”模式,学生在不同场馆完成体验任务后可兑换应急包、安全文创等奖品,激发积极参与、持续参与、深度参与的积极性。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扩大影响力,展示体验场景与安全知识,推出优惠活动,吸引年轻群体主动参与。

做强专业支撑。体验馆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专业的运营团队与优质的服务能力。根据各场馆的资源禀赋明确定位,推动场馆错位发展、差异化发展,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同时,通过人才培育与智库支持,全面提升场馆的核心竞争力,形成互补共赢的格局,提升安全宣教、应急科普体系的整体效能。每个体验馆都配备必需的专职人员,确保团队稳定性。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等定期开展课目设计指导,适时更新体验形式、教育模式、参与方式,让课目内容始终贴合群众需求、贴合社会需求。

强化引流保障。体验馆的引流问题,核心在于缺乏制度性约束与系统性联动。要突破困境,需以政策为杠杆,将体验纳入社会运行的刚性环节。从学校层面,永嘉县教育局的实践提供了宝贵借鉴:该县通过红头文件将安全实践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标准,要求每学年须有一天的实践体验课,也从制度上保障了相关场馆运营稳定。分学段设计体验内容:小学聚焦火灾逃生、交通安全等基础技能,中学侧重劳作安全、急救知识等专业内容,由教育局统筹分配相关场馆承接任务,避免区域壁垒造成的资源浪费。在企业层面,强化政策导向,应急管理部门可联合工矿商贸监管主体联合制定政策,将安全宣教、应急科普及体验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等考核体系。对工贸企业、化工、建筑等高危行业,应明确要求每年组织员工实训受教,未达标企业不得参与相关评优评先活动。此外,场馆体验还需与公共服务场景相融合,将场馆开放与社区等基层的“安全生产月”“防灾减灾日”等活动主题深度融合,社区负责组织辖区群众参与,场馆提供体验及定制化服务,通过社区组织力量激活基层群众流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