绍兴市上虞区新材料中试平台自 2023 年 4 月运行以来,已完成 200多个中试项目对接,签约转化项目 17 个,推动单个项目中试成本从平均 1500 万元降至 700 万元,出台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,助力破解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难题。
目前,上虞正以中试创新为牵引,推进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产业转化基地建设,构建新材料“概念验证—中试孵化—产业转化”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。
聚焦优势产业链,导入创新资源“破瓶颈”
新材料是上虞重点打造的核心主导产业链,为破解新材料中试过程反应复杂、难度大、成本高的痛点,上虞与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,组建国科(浙江)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,建设运营新材料创新基地(下称“中试平台”),总投资 6.8 亿元。中试平台借助中国科学院系统分布在全国的 18 家新材料相关院所资源,协助企业及时攻关新产品中试过程中暴露的技术短板及工艺缺陷,改变以往企业中试“单枪匹马”,遇到问题“求医无门”的局面,已攻克新产品工艺技术难题 23 个,吸引苏州纳米所上海有机所、北京过程所落户,中化蓝天氟精细化学品、传化星光等中试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,2024 年,上虞全区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096.8 亿元。
启示 本地区主导产业是中试平台建设的基础基石。建设中试基地本质是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,中试平台只有嵌入本地产业链条中,才能找到广泛的应用场景,集聚资源红利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增强科研成果与本地市场需求的适配性,通过中试环节引进和培育新技术、新产品,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。
坚持市场化运作,增强可持续发展“内动力” 依托国有资本管理优势及人才培育经验,组建以中国科学院管理队伍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公司,负责中试平台运营管理及技术源引进、项目筛选、装置建设、工程优化到成果转化全过程,2024年中试平台实现营收2800万元。 在运营模式上,探索优质项目知识产权、股权投资、技术服务等渠道,奠定长期收益基础。如通过合作开发获取某研究所聚醚酮(PEKK)创新项目 15% 知识产权、孵化企业 5% 股权。在金融服务上,首创市场化风险减量模式,中试平台联合太平洋财险共同出台中试风险减量方案,2024年 8 月落地全省首单中试保险,为浙江湃氪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项目提供 1250 万元的风险责任保险,破解企业不敢投、不愿投的风险难题。在安全管理上,坚守底线思维,建设动力配套、物流仓储、中试运营、管理服务等党的四大标准化功能区块,依托物联网、AI 技术,实时采集生产设备、环保设施、能源表计等信息,开发安全、环保、能源预警模型,提高安全环保水平,目前已靠前消除安全隐患 150 余起。 启示 市场化运营能力是中试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。中试平台“一头连着科研、一头连着市场”,一方面要选准运营主体,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中试基地的建设,通过市场化模式,实现产研供需耦合,园区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资源共用、风险共担、成果共享;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专家团队,培养技术转移管理人员、技术经纪人,才能有效对接科研成果、金融资本、市场需求,不断推动科研成果的成熟和优化。
推行一站式服务,形成成果转化“加速度”
创新中试项目审批模式,构建“专家把脉、部门会审”审查机制,推动项目快速落地。一是创新出台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,建立中试项目分级标准和安全风险等级评估,明确入驻、审批、建设、运行、退出等规范流程,厘清部门、属地、平台三方职责,推动行政合规。二是建立高效联审机制,统筹发改、应急、环保等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,对项目安全、环保、工艺等报告进行统一审查,在守牢安全环保底线的基础上,免除职业卫生评价报告编制、项目设立审查等多个环节。目前,中试项目环评审批流程由 19 项精简至 8 项,办理时间由 30 压缩至 3 天,申请材料减少 60% 以上。三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,探索平台整体环评指标管理,由中试平台整体申报、整体购买排污指标,后续入驻中试项目实行备案分配,如杭州塑盟特科技有限公司聚酰亚胺树脂项目,如果采用自建模式开展中试,需自行落实 3—5 亩化工用地并配齐环评手续,而进入中试平台后仅需 500 平方米场地并即刻获得每年 3000 吨排污指标,企业中试成本大大降低。
启示 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是推动中试平台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撑。完善成果转化全周期服务,加强项目落地要素保障,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务,营造中试项目建设的良好生态,才能有助于推动中试成果的就地转化、落地生根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,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