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省化学品安全协会欢迎您!

安全文化
当前位置:首页行业动态安全文化

优化安全培训体系,破解“一看就会、一干就错”

来源:中国应急管理报 发布时间:2025/10/20

       安全培训是危化品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。当前,不少危化品企业安全培训面临这样的困境,即培训考核沦为“签字拍照”的流水线,员工“一看就会、一干就错”的现象屡见不鲜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不仅需要企业加大投入、创新方法,更需要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形成合力,共同构建“教—学—评—用”一体化培训体系,改变“重形式轻实效”的惯性思维,推动培训从“知识灌输”向“行为改变”转变,为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。

       笔者基于对危化品企业开展调研的结果,从师资能力、课程资源、教学方式、数字技术、效果评估五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,为行业企业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路径。

       一、 问题分析

       师资专业能力不足,理论与实践脱节。危化品企业安全培训师资存在结构性短板,集中体现在专业师资比例偏低,尤其在工艺、设备、电气仪表等关键领域缺乏既懂技术又善教学的复合型人才。企业内部讲师往往“会讲不会干”,而一线技师则“会干不会讲”,导致培训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。同时,讲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,多数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,缺乏案例复盘、互动教学等现代培训手法的应用能力,难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。因此,提升师资整体素质,构建复合型教师队伍,成为提升培训效果的关键。

       课程资源“一线适配性”不足,资源整合率低。培训课程普遍存在“重管理轻操作、重理论轻实践”的问题,课程供给与一线需求脱节,内容结构失衡,管理类课程占比过高,与一线员工的实操培训需求严重不符。课程内容多依赖文字描述,缺乏可视化、场景化的教学资源,如3D模拟、VR实训等,导致学员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场景。此外,课程更新滞后,无法及时响应新工艺、新法规的变化;资源管理分散,未形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智能关联体系,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,培训针对性不足。

       教学形式单一,缺乏互动与场景化。目前,大多数培训仍采用“PPT+讲授”的传统模式,教学互动不足,学员参与度低。案例教学多停留在通用层面,与学员具体岗位关联不强,缺乏真实情境的模拟与再现,导致培训成果转化率低。培训后,缺乏对学员行为改变和业务成效的数据跟踪与反馈,“学用脱节”现象突出。如何通过虚实结合、场景还原、互动强化等方式提升教学的沉浸感和实用性,是实现培训从课堂到现场转变的关键所在。

       数字技术应用薄弱,信息化平台功能不足。多数企业的培训信息化平台仍处于初级阶段,仅具备基本的在线学习功能,缺乏智能推荐、行为分析、数据联动等核心模块,难以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。课程、题库、案例等资源分散存储,未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机制。平台之间数据隔离严重,与企业安全管理系统未能实现深度融合。此外,平台用户体验感较差,移动端适配度不足,进一步影响员工的使用意愿和培训的整体效能。

       效果评估工具应用不到位。当前,关于培训的评估大多局限于签到率、考试成绩和满意度问卷等指标,缺乏对知识留存、技能应用和绩效改善等多维度的系统跟踪。由于训前能力评估工具缺失、训后行为改变与业务成果难以量化,导致培训效果无法准确衡量,从而造成今后的改进无据可依。

       二、 改进建议

       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,笔者建议通过提升师资能力、优化课程资源、丰富教学方式、赋能数字技术、升级效果评估,构建“教—学—评—用”一体化培训体系,提高危化品企业安全培训实效。

       提升师资能力,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。破解师资短板需从“精准引进”与“机制激励”两方面发力,构建“懂安全、会讲课、能实操”的复合型师资队伍。一方面,根据法律法规及企业实际绘制岗位能力图谱,精准引进外部专业师资力量——借助高校、行业协会、技术服务机构建立“讲师工作站”,重点补充工艺、设备等领域的专业力量;另一方面,激活内部技师资源,推行“金牌技师上讲台”计划,增设技师课时津贴,将授课情况纳入技师评聘、职级晋升的前置条件,通过“师带徒”机制培养内训师。同时,完善培训师分级绩效激励体系,提升复合型讲师比率,稳定核心师资队伍,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。

       优化课程资源,建立动态适配课程体系。课程资源需实现岗位适配与动态更新,构建精准、高效的内容供给体系。首先,推动岗位能力图谱,明确各岗位核心能力,整合微课、动画、VR等多元资源,确保课程与岗位能力图谱100%匹配;其次,建设“岗位—能力—课程”智能关联平台,打通微课、题库、案例等分散资源,实现“岗位—风险—课程—资源”的智能匹配,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,生成“千人千面”学习路径;再其次,引入AI技术(如数字人讲课、智能课件制作等),建立课程动态更新与淘汰制度,确保内容紧跟新工艺、新法规,提高内容的时效性、实用性和场景适配性。

       丰富教学方式,推动培训“从课堂到现场”。一方面,开发“微课程+可视化资源+实岗考核”的融合载体,让员工快速掌握关键知识点;另一方面,引入VR技术,模拟危化品泄漏、火灾等真实事故场景。员工在VR中完成“盲板抽堵、带压堵漏、紧急退料”等关键动作后,需到装置现场进行“30分钟实岗考核”,通过“虚拟演练+现实验证”两个环节,真正掌握应急处置技能,推动培训从课堂理论向现场实操深度转化。

       赋能智能技术,提升培训效能。依托智能技术,构建“个性化、一体化、数据化”培训管理体系。一是基于AI算法生成“个性化学习地图”,为不同岗位员工推荐适配课程;二是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体系,整合课程、题库、案例资源,优化检索等功能,支持“风险场景”“事故类型”等多维度筛选,提升资源获取效率;三是推动平台与企业安全管理系统深度对接,实现“培训计划—学习—考核”全流程线上化,将培训数据转化为管理决策依据;四是优化平台交互设计,增强移动端适配性,提升员工参与度与平台活跃度。

       升级效果评估,建立“学习—行为—绩效”三维评估体系。构建覆盖训前、训中、训后的全链条评估体系,实现评估与业务目标的深度绑定。训前上线“安全能力测评”小程序,通过“情景题+VR操作”,生成员工“风险辨识、应急处置、标准作业”三张图,精准把握员工能力短板;训后跟踪员工返岗后的标准操作执行率、隐患发现率、应急演练得分等指标,形成“评估—反馈—改进”管理闭环,确保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员工安全行为,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绩效。